□金陵晚報記者 潘冬
  日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小學版和初中版陸續在南京發佈,引起了全國的關註。昨天上午,國家公祭讀本地方課程培訓會在南京中華中學舉行,全市700多位校長、老師等參加了培訓。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吳曉茅全面解讀了《讀本》的相關情況。
  如何教學?
  12月進課堂,教學因地制宜
  “小學版的讀本放在思品課中,初中和高中版的放在歷史課中,分別由相應學科的老師負責教學”,吳曉茅介紹,三個年級段教材都是12月1日以後進課堂,教學不少於四個課時,“差不多兩周時間內完成”。據介紹,根據2013-2014學年度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市小學、初中和高中共計557所,小學五年級、初二年級和高二年級共計超過12萬名在校學生。
  記者在讀本的課程綱要中看到,針對三個年段的實踐活動,上面也提供了不少的活動建議,比如觀看南京保衛戰相關影片、舉辦故事分享會、訪問親歷抗戰老人等。而吳曉茅表示,培訓只是對讀本意義和原則認識的落實,“具體怎麼教學,因校而異,因師而異”。
  怎麼考核?
  活動筆錄觀後感都是成果
  既然開設課程,那麼如何評價和考核教學呢?會上,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利明表示,學習結果評價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描述性評價、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其適用的範圍,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
  “沒有考試”,吳曉茅表示,參訪、觀看和閱讀等實踐活動的成果就是考核,“比如一個組的孩子去參觀江東門紀念館,完整組織和開展這個活動是成果;走訪幸存者遺屬的筆錄,觀看電影、電視的觀後感,也是成果,這些都能反映學生對這段歷史的進入和瞭解程度”。
  有何區別?
  培養“歷史觀” 不再背和記
  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在小學和初中的思品和歷史課本中也有涉及,那麼讀本的區別在哪裡呢?吳曉茅表示,首先,讀本既有課堂教學,又有課外活動的延伸,在編寫中就確定了思路;其次讀本貫穿小學、初中到高中這個完整的過程,打破了固化的歷史教學模式。
  他介紹,小學階段以故事為主,圖文並茂,有面有點;初中階段以史料陳列為主,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高中階段,引導學生更全面、更個性地分析史實,“我們為什麼會失敗?有什麼教訓?要求學生在正確的史觀上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不再是原來歷史教學中的背和記”。  (原標題:《讀本》不是教孩子記住仇恨 而是吸取教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lhi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